蚕豆是我省沿江等地重要的特色作物,当前蚕豆自南向北即将进入花期,开花结荚期是病虫侵染危害的关键时期,也是产量和品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期。据气象部门预报,蚕豆主产区3~4月降水与常年相近,气温较常年偏高,有利于蚕豆赤斑病、霜霉病等病害发生流行。及时做好蚕豆病虫害的防控工作,对保障蚕豆丰产丰收十分重要。
1 蚕豆病虫发生情况
据近期沿江地区调查,蚕豆病虫发生普遍,赤斑病等病情略轻于去年同期。
1.1 赤斑病
启东:3月9日调查10块田,平均病叶率35.59%(去年同期49.99%),病指8.90(去年同期10.62)。通州:3月14日普查8块蚕豆田,平均病枝率100%,平均病叶率71.45%(去年同期100%)。如东:3月14日普查20块田,病田率100%,平均病枝率10.2%(去年同期34.5%),平均病叶率1.4%(去年同期5.2%)。如皋:3月16日普查25块田,平均病叶率2.3%(2020、2021年同期分别为12.5%、18.6%);海门:3月16日普查,平均病枝率为56%(去年同期85%),平均病叶率12%(去年同期41%)。
1.2 霜霉病
启东:平均病枝率6.4%。通州:病田率75%,平均病枝率21.25%,平均病叶率4.64%,略高于常年同期。如东:病田率60%,平均病枝率3.6%,平均病叶率0.7%。如皋:平均病叶率4.5%(2020、2021年同期分别为3.8%、4.9%)。海门:平均病枝率为18%(去年同期25%),平均病叶率为4.6%(与去年同期相当)。
1.3 蚜虫
通州:见虫田率25%,平均有蚜枝率5%(去年同期3.68%),百枝蚜量168.8头(去年同期103.78头)。如皋:见虫田率50%(去年同期60%),平均虫枝率3.6%,平均百枝虫量8,500头(去年同期750头)。海门:平均有蚜枝率为4%;平均百枝蚜量308头。
据气象部门预报,预计3月11日~4月10日降水量,江淮之间53~66 mm;日平均气温10.8~11.8℃,较常年偏高 0~1℃。近期低温连阴雨,后期随着气温升高,有利于蚕豆赤斑病、霜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。
2 防治意见
蚕豆产区要加强病虫监测调查,及时指导蚕豆种植户抓住适期开展防治,确保将危害损失降至最低。
2.1 农业防治
清理好田间沟系,雨后及时排水降渍,降低田间湿度,减轻赤斑病、霜霉病等发生危害;剪除无效枝,保持通风透光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;将重病枝带出田外,减少田间病源,降低病害发生率。
2.2 化学防治
目前蚕豆病虫害防治无登记农药,从2020年农业农村部《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》中梳理了蚕豆临时用药品种,供各地实施临时用药参考。
表1 蚕豆病虫防治临时用药品种名录
农药通用名称 |
剂型 |
每次最高用药量或药液浓度 (按有效成分计) |
每季作物 最多使用次数 |
施药方法 |
安全间隔期 (天) |
阿维菌素 |
乳油 |
10.8克/公顷 |
2 |
喷雾 |
7 |
吡虫啉 |
微乳剂 |
30克/公顷 |
2 |
喷雾 |
10 |
啶虫脒 |
可溶粉剂 |
36克/公顷 |
2 |
喷雾 |
7 |
据南通各地植保站近年试验结果:防治赤斑病,在发病初期亩用75%百菌清WP 90 g,或60%唑醚·代森联WG 60 g,或80%代森锰锌WP 160 g,或250 g/L吡唑醚菌酯EC 40 mL防治,间隔7~10天再防治1次。防治霜霉病在发病初期,亩用250 g/L吡唑醚菌酯EC 30 mL,或25%嘧菌酯SC 60 mL,或40%嘧菌酯WP 30 g、或40%精甲·丙森锌WP 100 g防治,间隔7~10天再防治1次。以上药剂用于大面积防治前,须经过试验示范确认安全有效后再扩大应用。对鲜食籽粒上市的田块,应注意安全用药间隔期。
来源: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
近年来,随着阳光玫瑰葡萄和车厘子等水果加速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以蓝莓为代表的高端水果也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。但也正是在这股产业浪潮中,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病虫害防控、品质提升与农残管理等挑战,也日益凸显。定位于“作物健康专家”的科迪华农业科技,已经通过作物本位一体化方案和数字化管理创新等,为果农把握...
“小暑”已过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双季稻早稻陆续开始收获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7月上旬以后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,受台风影响,7月中下旬华南地区可能有多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,同时“双抢”时期早稻秸秆还田茬口十分紧张。要遵循“快收快还、粉碎抛匀、埋实速腐、科学管理”的原则,实现早稻秸秆科学还...
根据气象部门预测,今年夏季,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、高温日数多,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风险较大。为有效防范、减轻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,提高夏季蔬菜生产管理水平,保障蔬菜生产稳定、供应充足,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、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、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,...
近年来,随着阳光玫瑰葡萄和车厘子等水果加速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以蓝莓为代表的高端水果也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。但也正是在这股产业浪潮中,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病虫害防控、品质提升与农残管理等挑战,也日益凸显。定位于“作物健康专家”的科迪华农业科技,已经通过作物本位一体化方案和数字化管理创新等,为果农把握...
“小暑”已过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双季稻早稻陆续开始收获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7月上旬以后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,受台风影响,7月中下旬华南地区可能有多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,同时“双抢”时期早稻秸秆还田茬口十分紧张。要遵循“快收快还、粉碎抛匀、埋实速腐、科学管理”的原则,实现早稻秸秆科学还...
根据气象部门预测,今年夏季,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、高温日数多,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风险较大。为有效防范、减轻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,提高夏季蔬菜生产管理水平,保障蔬菜生产稳定、供应充足,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、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、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