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“惊蛰”已过,西南地区小麦已开始抽穗扬花,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已陆续起身拔节,黄淮海和西北地区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返青,小麦生产进入了春季管理关键期,也进入了“倒春寒”高发期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今年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,但局地有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。由于今年主产区小麦苗情偏弱,如果再遭遇“倒春寒”,将增加夺丰收的难度。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理念,坚持“以防为主、防救结合,肥水并用、促进恢复”的技术路线,全面加强小麦春季田管,防范“倒春寒”危害损失,全力以赴夺取夏粮小麦丰收。
(一)提高认识早预防。“倒春寒”是指在天气回暖的过程中,因寒潮侵入,气温骤然大幅降低,对小麦生长造成危害,主要发生在3—4月份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。小麦拔节后若地表温度降至-2℃以下,易导致主茎及大分蘖冻死,造成穗数不足,一般减产10%—30%,重者达50%以上。孕穗期若地表温度降至0℃以下,会影响小穗小花发育,造成结实粒数减少,整穗不实,形成半截穗。目前,主产区小麦陆续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,是决定小麦穗数、奠定穗粒数基础的关键期,要提前做好防控准备。
(二)因苗管理防冻害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及时落实好“倒春寒”的预防措施。镇压。对土壤暄松、尚未拔节的麦田进行镇压,弥补土壤缝隙,促进根土密接,防止透风跑墒,也可控制旺长。化控。对尚未拔节、生长过旺的麦田,要在春季镇压的基础上喷施壮丰安、多效唑等化控物质,适当抑制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并提高抗寒性和抗倒性。低温来临前,可喷施芸苔素内脂等生长调节物质,提高植株抗寒性。灌水。对土壤缺墒的麦田,降温前提前灌水,改善土壤墒情,调节土壤和近地层小气候,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,缓冲降温影响。
(三)因灾补救减损失。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,即使拔节期遭受了低温冻害,分蘖也不会全部冻死,高位蘖芽还可发育成穗,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仍可获得较高产量。拔节期冻害发生后2—3天,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程度,分类施肥补救,争取高位分蘖成穗,小蘖赶大蘖、大蘖多成穗。仅叶片受冻或主茎幼穗冻死率10%以内的麦田,不必施肥。对冻死率10%—30%的麦田,亩施5公斤左右尿素。对冻死率30%—50%的麦田,亩施7—10公斤尿素。对冻死率50%以上的麦田,亩施12—15公斤尿素。孕穗期前后发生冻害的麦田,亩补施3—4公斤尿素,或用50公斤水兑尿素750克或磷酸二氢钾150—200克,并加入适量生长调节剂混合喷施,利于增加每穗结实粒数、提高粒重。拔节孕穗肥还需正常施用。此外,受冻麦田更易遭受病虫危害,应密切监测病虫发生情况和发生程度,及时防治。
来源: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
近年来,随着阳光玫瑰葡萄和车厘子等水果加速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以蓝莓为代表的高端水果也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。但也正是在这股产业浪潮中,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病虫害防控、品质提升与农残管理等挑战,也日益凸显。定位于“作物健康专家”的科迪华农业科技,已经通过作物本位一体化方案和数字化管理创新等,为果农把握...
“小暑”已过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双季稻早稻陆续开始收获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7月上旬以后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,受台风影响,7月中下旬华南地区可能有多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,同时“双抢”时期早稻秸秆还田茬口十分紧张。要遵循“快收快还、粉碎抛匀、埋实速腐、科学管理”的原则,实现早稻秸秆科学还...
根据气象部门预测,今年夏季,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、高温日数多,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风险较大。为有效防范、减轻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,提高夏季蔬菜生产管理水平,保障蔬菜生产稳定、供应充足,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、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、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,...
近年来,随着阳光玫瑰葡萄和车厘子等水果加速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以蓝莓为代表的高端水果也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。但也正是在这股产业浪潮中,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病虫害防控、品质提升与农残管理等挑战,也日益凸显。定位于“作物健康专家”的科迪华农业科技,已经通过作物本位一体化方案和数字化管理创新等,为果农把握...
“小暑”已过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双季稻早稻陆续开始收获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7月上旬以后,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,受台风影响,7月中下旬华南地区可能有多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,同时“双抢”时期早稻秸秆还田茬口十分紧张。要遵循“快收快还、粉碎抛匀、埋实速腐、科学管理”的原则,实现早稻秸秆科学还...
根据气象部门预测,今年夏季,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、高温日数多,区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风险较大。为有效防范、减轻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,提高夏季蔬菜生产管理水平,保障蔬菜生产稳定、供应充足,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、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、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,...